首页> 常识>

刺猬效应是什么意思(一天一个心理定律:刺猬效应)

时间:2024-11-02 10:00:13

人活着就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就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出门和别人交际、在家和家人相处、在办公室和同事共事、上班、投资、做生意……

可为什么有些人活得春风得意,有些人却处处碰壁?有些人做什么都好,有些人却忙碌了一辈子什么都没有做?有些人整天开开心心,有些人却愁苦不堪?

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开导,引导大家去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内心。每天学点心理学,懂得越多,我们就越能解释身边的现象,选择好自己的情绪和做法。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刺猬效应,我们或许听说过,但你了解,什么是刺猬效应吗?

  1. 定义:刺猬效应,换个说法,也就是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刺猬效应”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能够互相取暖,而且还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后来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效应”。

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这一效应误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近或太远。因此,要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把握好师生间的距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夫妻、恋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如此。刺猬效应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看来,通常而言,彼此间的自我空间范围是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他们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的。据此,他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者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对应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是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甚至被叫做零距离,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亲密无间”。

在近范围内,人们相互之间可以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以及气息;在远范围内,人们可以挽臂执手或者促膝谈心,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接触来体现出相互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第二种是个人距离。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相互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已不多。

在近范围内,以能够互相握手及友好交谈为宜。这是熟人之间交往的空间。若是一个陌生人贸然进入此空间,就会构成对他人的侵犯。

第三种是社交距离。它和个人距离相比,无疑又远了一步,体现的是一种社交性或者礼节上的比较正式的关系。

第四种是公众距离。这种距离是在公开演说时演说者和听众之间保持的距离。在此空间内,人们是可以相互之间不发生任何联系的,甚至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此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和他们交往。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时,双方之间相距的空间距离是彼此之间是否亲近、友好的重要标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和他人交往时的最佳距离,以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切记“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