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薛定谔的猫”,这个梗被用在很多事情上。什么是“薛定谔的猫”?
就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的思想实验,得出的理论“薛定谔定律”,又叫“薛定谔的猫”。

2022年,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了(物理学奖“量子力学”)。确认了“量子力学”是正确的,开启了第二次量子革命。
而“量子力学”是自然科学史上,用实验证明取得的一个精确理论,由(普朗克、玻尔、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一大批的物理学家开创和奠定的。
1935年“薛定谔的猫”思想实验诞生:一只猫关在一个装有机关和毒气的黑盒子里,机关有可能触发毒气,也有可能不触发毒气。如果触发毒气,猫就会死亡;如果不触发毒气,猫就会存活。在“量子力学”理论中,存在叠加态的概念。因此,猫就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个实验,比喻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薛定谔的猫”实验,否定了“哥本哈根学派”第一条(概率诠释),量子力学的三大基石之一被毁了。薛定谔想用:他的猫实验,来恶心和打压“哥本哈根学派”,顺便在嘲讽一下量子力学。结果他的猫实验,竟然变成了量子世界的“鲇鱼”效应。
“上帝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的话成了反对“量子力学”,及其随机性的标志。掷骰子的这句台词,象征了人生的另一面。
薛定谔的猫,在后期成了“量子力学”的有力代言人,是科学史上的神兽。随着“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完备,到20世纪深受欢迎。
而在21世纪,“薛定谔的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就是网络用语。被人们用到很多的事情上,“薛定谔的猫”成为大众的万能梗,人气直线飙升。
生活里,所有的事情,都有“薛定谔的猫”影子,其理论非常符合实际的状态,令人惊叹不已。这梗、那梗,随处可见。只要仔细观察和聆听,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举例1:高考临近,王宏军开始焦虑和紧张。他的成绩是班级前3名,希望自己能考取心仪的大学。那么他的梗就是“薛定谔的猫”学习观,不努力不确定能否考取大学。但是,从此刻到高考前,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复习中,能考取大学的机率就更大了。
举例2:在职场中,江楠与苏一峰两位职员,要竞争一个管理层的岗位,那么他们的梗是“薛定谔的猫”职场管理能力。需要看两个的平时业绩和综合能力,也要看人际关系和应变能力。如果其中一人,不符合条件,或者一人有了更好的业绩和表现,竞争胜利者就出现了。
举例3:男女恋爱中,你不确定对方是否爱你,那么这个梗是“薛定谔的猫”爱情观。你在大脑里反复推算结果是无效的,要诚恳地问对方,就能获得一个确定的答案:爱或不爱。然后做出恰当的反应,自然会收获爱情。
举例4:婚姻中,夫妻俩闹了矛盾,女人在一个星期里,没有理睬男人。这时,男人想:她是很生气不理我,还是她不爱我了,那这个梗是“薛定谔的猫”婚姻观。男人勇敢点问一下妻子:是什么原因,如此的生气?女人肯定会快速地给出答复,那夫妻俩又能合好了。说明:和谐的夫妻俩关系,枢纽就是有效的沟通。
举例5:准备去旅行,不确定近期的天气情况和出行路程规划,那这个梗是“薛定谔的猫”规划力。先要查看近期的天气情况,接着到当地的旅行社报名,通过专业人士的规划,就能确定下来:什么时候,去哪里旅行,往返路程的规划等。这样,就可以愉快的旅行了。
举例6:早餐,喝牛奶还是喝豆浆? 晚上运动,是跳舞还是跑步?这些梗是“薛定谔的猫”选择性。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遵从自己身心的需求,答案就会出现。
“薛定谔的猫”是思想实验,适用于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爱因斯坦说过,“理论的真理在心智中,不在人的眼睛里。”比喻事情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两面性和未知结果的叠加性。

“薛定谔的猫”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你不去做,就可能有两个结果。但是你去做了,结果就只能有一个,证明:行动直接干预了结果。
如:学习写作课,必须跟学课程,认真完成作业,才能学会写作,接着个人要持续的深耕这个领域,就能有所成就,这个梗是“薛定谔的猫”学习力。
如:生病时,怕花钱,又怕治疗无效果,拖着病体不去医院看病,那么这个梗就是“薛定谔的猫”无知。必须去医院看病,身体才能恢复健康。
如:夏天,早上出行上班,天气阴沉仿佛要下雨,是带上雨伞还是不带呢?这是“薛定谔的猫”无主见。可以上网,查一下天气预报,确定是否要带上雨伞出行。
看,生活中无法确定的事,或者只有50%概率的事,都是“薛定谔的猫”,我们要加上一个行动去改变,才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薛定谔的猫,成了“量子力学”的代言人,其含义被广泛用于生活中。
思想实验和实践证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有觉知力的行动,去改变一种状态,获得确定的结果,是动态的趋势。

通过无数的“薛定谔的猫”实例,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想要取得好的结果,必须要付出行动,才能有收获。
请牢记一句话:砥砺深耕,笃行致远,收获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