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最近一直是国际的热点,这个位于中亚南部的国家,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是其民族成分非常的复杂。目前,在阿富汗4000万人口中,有普什图、乌兹比克等几十个民族和部落。这些民族人数多寡悬殊,使用的语言极为复杂,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

据《巴卑尔自传》一书记载,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创始者巴卑尔大帝曾对此发出过这样的惊叹:“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像这个地区这样,有如此复杂的部落和众多的语言。”
阿富汗人的含义
首先,阿富汗人一词在使用上就常常引起很大的混乱。
阿富汗人一般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最广泛的含意是泛指某一个阿富汗居民,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阿富汗官方通常的术语。第二种含义在阿富汗国内大多数人中和邻近阿富汗的一些国家内十分流行,它是指讲普什图语和达利语(一种波斯语方言)的民族。第三种含义是阿富汗人最初的定义,他专指那些居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

因为早在公元前六世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阿富汗时期,最初提到的阿富汗人就是指这些民族和部落。只不过这些民族的大多数人现如今居住在巴基斯坦境内。此外,阿富汗西部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帕克普鲁人,他们帕克普鲁语,属于普什图语的方言分支。据说这种语言是真正的阿富汗人使用的语言。因此,帕克普鲁人自称为真正的阿富汗人。
复杂的种族构成
阿富汗地处中亚和西亚交汇的十字路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15世纪之前,欧洲通往印度的海路还没有开通,阿富汗一直是欧洲和中东与印度和远东进行贸、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时,历史上西亚,中亚和东亚一些民族对印度的军事进攻都是途经阿富汗的。每一次军事征服后总是伴随着一次民族构成的再调整,或新的种族溶溶入,或旧的民族和部落内部的合并分化。
此外,阿富汗在1880年独立之前,许多部落割据一方。他们之间经常征战不息。一些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普什图人在相互征战中常常获胜。他们迫使其它一些部落大规模地迁移。这样,许多新的民族集居地在一些先前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从而使阿富的民族地分布变得更加复杂。

目前,横亘东西的兴都库什山既是阿富汗南北两部分的自然地理界线,同时也是中亚各民族与南亚各民族集居地的分界线。
兴都库什山北面是一片倾斜的山麓平原,这里的大多数居民是土库曼人和乌兹别克人,以及许多讲波斯语方言的少数民族。所有这些民族和部落都与中亚地区的各民族同宗共祖。阿富汗东北部的瓦罕走廊地带为兴都库什山脉的分支一一瓦罕山脉向东北的延伸部分。吉尔吉斯人就居住在这里,他们是蒙古人与高加索人的混血,使用突厥语,并与中亚平原上的哈萨克人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而兴都库什山的北坡和帕米尔高原上则居住瓦希人,这是一个阿尔卑斯型的印欧语系民族,现在总人数约30余万。阿富汗东部是南亚与西南亚的交接处。在喀布尔到克什米尔的弧形山地中,大多数居民是科希斯尼人。他们讲达得语,属于印度语的方言。在这个民族中,还有一些次一级的分支,如努力斯坦人等。
正是通过这条弧形山的各个谷地和口,向南逐渐渗透到印度河一恒河平原。在弧形山地西南部的一些封闭的山间盆地和山地中部还分别居住着几个语言迥然不同的民族。这种在一定地区内语言上的巨大差异性,充分反映出阿富汗复杂的种族构成。

主体民族普什图族
阿富汗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是普什图族,这也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总人口约1600万,占阿富汗总人口的45%。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尽管首都喀布尔的大多数居民不是普什图人,但这个民族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多少年来一直掌管着喀布尔乃至整个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大权。如此次重新掌权的塔利班高层领导人物,基本上都出自普什图族。
阿富汗南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多为高原和沙漠,散居着一些游牧民。南部除普什图人游牧民族外,还有俾路支人和布拉赫人。

西部地区则杂居着许多讲波斯语的少数民族,海拔最高的阿富汗中部地区为一片山地和河流深切的峡谷地区,全国所有的重要河流均发源于此,这个地区的主要居民是一哈扎拉人。哈扎拉族约有600多万人,是阿富汗国内第三大民族,其相貌特征与东亚人种比较接近。
关于哈扎拉人的族源,学者们认为他们的当年蒙古族西征阿富汗留下的驻屯兵的后裔。历史上,阿富汗曾是花剌子模的势力范围,蒙古大军灭掉花剌子模后留下军队驻屯。

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又以千户为单位派遣驻屯军队到那里,这些军队的后人与当地的波斯、突厥、塔吉克等民族通婚繁衍,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哈扎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