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大一统的朝代一共有八个,分别是: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在这八个朝代中,最被闲读历史的读者喜欢的,无疑非老朱家的大明王朝莫属。因为历史大多很枯燥,而明朝的历史却很有意思。说明朝历史有意思,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奇葩皇帝太多。如果奇葩皇帝数量多,故事肯定能装一火车。下面,我就按时间顺序,约略说说明朝皇帝的那些事儿。头条篇幅有限,今天先说第一位。
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生于淮右濠州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二郎庙中,原名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字国瑞。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说“重八”指生日是八月初八,这是不对的。宋元时期普通百姓取名,依排行而定,朱重八在家排行老四,家族大排行第八,他这一辈依族谱为“重”字,所以叫朱重八。
中国历史上共有495个皇帝,在这近500人的队伍里,若论身世凄惨出身低微,朱元璋如果说自己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从朱元璋的老爹往上数三代,全是穷得掉渣的贫农,如假包换。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把老爹改名朱世珍,追封为仁祖淳皇帝),爷爷朱初一(后追封为熙祖裕皇帝),连一亩薄田都没有,靠租种别人土地为生,妥妥的佃农。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旱灾、蝗灾、瘟疫,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相继病饿而死,为了混口饭吃,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几十天后,寺里也揭不开锅了,朱重八被打发出外化缘,说是化缘,其实就是去要饭。荒年讨饭好比与饿死鬼争食,何其难也,朱重八尝尽人情冷暖,看惯世态炎凉,总算是神佛保佑没饿死。四年后,灾情稍有缓解,朱元璋又回到皇觉寺,撞钟念经敲木鱼打发日子。
依《倚天屠龙记》的说法,朱元璋讨饭时应该加入明教,并见到新任教主张无忌。明教发源于波斯,原称摩尼教,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延载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四个年号)传入中国。明教主张迎接明王出世,改变现状,在元末民间有很大的号召力。当时在淮西传教的头领是彭莹玉(《倚天屠龙记》中的布袋和尚),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率众起义。可惜朱元璋此时与布袋和尚还没有交集,加入明教是以后的事。
朱重八躲在庙里苟全性命,庙外的大元天下却已是遍地狼烟。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泛滥,元朝征发15万民工修黄河。河北明教领袖韩山童预先在河道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人,上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字样。石人挖出后,韩山童借机起事,自称明王。随后各地纷纷起事响应,主要有小明王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刘福通扶植);徐寿辉的的天完政权(陈友谅为实际掌权者,后将徐杀死,自称皇帝,国号大汉);张士诚的天佑政权,国号大周;还有降了叛叛了降的方国珍海盗集团。
小明王辖下有个郭子兴部,驻兵濠州(后改为凤阳),郭子兴部下有个头领叫汤和,汤和与朱重八是发小。于是,小和尚朱重八与红巾军扯上了关系。汤和给朱重八写信,劝他加入起义军。小朱和尚正在犹豫,却被人告发私通叛军。无奈之下,为了活命,朱重八只好投奔了郭子兴部,改名朱元璋,成了郭的亲兵。他胆大机敏,作战勇敢,在红巾军中很快崭露头角,一路升迁。郭子兴将养女马秀英(民间称马大脚)嫁给了他。有了裙带关系,朱元璋地位迅速提升,后来自己拉起人马,成为割据一方的枭雄,加入群雄争霸的战团。
俗话说,只有乱世才能造就英雄,反过来,也只有英雄才能扫平乱世。元末那么多的起义军队伍,如果没有一个朱元璋这样的英雄横空出世,这些队伍如一盘散沙,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最后逃不出被各个击破的命运。朱元璋从基层干起,将自己的队伍如滚雪球般逐渐壮大,他先是整合了郭子兴、孙德崖的和缪大亨的队伍,再兼并周围的土匪武装,很快组建起一支十万人的军队。
此时,朱元璋的手下,不光有徐达、常遇春、周德兴、冯国胜、冯国用等一般武将,还笼络了李善长、刘伯温、朱升等一班文臣谋士。有了这一帮人中之杰辅佐,朱元璋想不搞出点动静都难。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听从谋士建议,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府。应天虎踞龙盘,六朝古都,为江南第一形胜之地。然而,应天位置虽好,却是三面临敌:北有大元(隔着刘福通部),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朱元璋审时度势,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从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朱元璋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彻底消灭了陈友谅集团,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接下来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消灭张士诚所部,逐步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接下来朱元璋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了。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历来是先北后南,例如秦灭六国、司马氏平定东吴、隋文帝灭陈后主,都是先将北方统一后再一路南下。因为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由北向南是顺势而下势如破竹,由南向北是逆势而上举步维艰。历史上由南向北统一的,在朱元璋以前,尚无成功的先例,最接近成功的是东晋的战神刘裕,一路北伐到洛阳、长安,最后也功亏一篑。朱元璋的军队从应天出发,向北仰攻蒙古铁骑,困难可想而知了。
然而一个王朝的命数,却不是地形优劣和军队强弱能改变得了的。大元的江山本已风雨飘摇,却还在没完没了地内耗。能打的一个王保保(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倚天屠龙记》中汝阳王之子,赵敏的哥哥),被疑谋反,连自保都难。最终,在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二日,徐达克通州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此前的同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朱元璋从脱下袈裟,加入起义军,到金陵称帝,一共用了十七年时间。随后他又用了十八年时间,先后平定陕西、四川、云南、东北,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基本上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此时,距上一次汉人一统华夏,已经过去了整整760年。要知道,华夏大地自安史之乱后,一直处于四方割据状态,所以大明统一天下,对汉民族的复兴及界定现在的中国版图,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在这方面,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功不可没。
朱元璋穷苦农民出身,又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但他的眼界胸襟,远远超出了他所在的阶层局限。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没有贪图享受,想着过安稳日子,相反,他夙夜难寐,设计谋划了一整套国祚不衰的统治方案,试图让朱氏江山千秋万代,永远传承下去。这套统治方案,主要内容有两项:
一、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借胡惟庸案,永久废除了丞相这个职位。自秦至元,丞相向上协助帝王,向下统领百官,存在了一千多年,帮助皇帝分担了大部分琐碎繁巨的政务。如果丞相只干活不分权,朱元璋还能接受,问题是丞相的地位很欠揍,叫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让老朱心里十分不爽,老朱找了个借口,把丞相这个角色在有明一朝彻底抹去了。
废除丞相很简单,皇帝一句话的事,可没了丞相,丞相的活谁来干呢?老朱一挽袖子:“我来!”从此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劳动模范,天天睡得比狗还晩,起得比鸡还早,加班已经是常态。那么问题又来了,朱元璋虽然能干,不代表他的子孙都像他这么能干。朱元璋是历史第一的劳模,他的子孙中懒人辈出,还出了个历史第一大懒蛋。不过懒人有懒人的办法,成立内阁,等于把丞相的位置又变相恢复了。这是后话,不提。
二、严格划分社会群体阶层,禁止各群体间身份转换。朱元璋把天下百姓职业划分为农户、军户、商户、倡户等若干群体。如果老子是种地的,以后子子孙孙都种地,是为农户;老子是当兵的,以后子子孙孙都当兵,是为军户。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国家驾驭百姓,但这么做的缺点也很明显:当农民的好说,几辈人都种地交租还能接受,若是军户,儿孙是瘸子、瞎子却必须去当兵,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明末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致命隐患。
做完了这两项,朱元璋还不放心,为了监视大臣的言行,又成立了特务组织——锦衣卫。锦衣卫归皇帝直接管辖,设有独立于国家法律体系之外的监狱和法庭,称为“诏狱”。明代的这种特务政治,在封建历史上绝无仅有。朱元璋去世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成化年间汪直又设西厂,正德初年刘瑾增设内行厂,真是乌烟瘴气,不知多少忠臣死于这些特务机构的迫害。
借助锦衣卫这种特务来加强统治,暴露出了朱元璋作为农民出身皇帝的致命弱点——缺乏对传统统治方式的信任。朱元璋从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见惯了贪官污吏索贿纳贿鱼肉乡里,所以他掌权后,对基层官吏的约束,简直到了变态的程度。《大明律》规定,受贿一贯(折合人民币800元)以下杖九十,八十贯绞死,六十两银子(折合人民币五十万左右)斩首,剥皮食草,将人皮挂在土地庙里。朱元璋反贪的力度可谓空前绝后,杀贪官杀到刽子手手发软,以至于最后找个审理民事纠纷的县官都难,只能从监狱里抓出服刑官吏,戴着镣铐审案子。审案子的老爷一拍惊堂木,被审的还没怎么样,老爷先吓尿了裤子。这场面,现在恐怕只有电视剧里才能看见。
读了上面这段,您可能会说朱元璋这个皇帝可真够恐怖的。别着急,这才哪到哪。为了皇位的顺利交接,朱元璋杀功臣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那才叫真恐怖。
朱元璋能取得天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善于发现人才,并不拘一格提拔和使用人才。《明史》列传中记载的开国文臣武将有130多人,其中70多人来自降将,占总人数一半以上。建国以后,朱元璋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原来的开国功臣,功高难以驾驭,都成了皇位交接的绊脚石。为了给太子朱标扫清执政道路,朱元璋大杀功臣,先是胡惟庸案,牵连被杀3万人;随后的蓝玉案,连坐被杀1.5万人;郭桓案,已无大人人物可杀,中小地主被杀数万人。至此,众多开国功臣中,仅剩下汤和成唯一幸免者。
纵观朱元璋一生,凭借超人的才智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扫平四海统一华夏,维护了汉人的统治,是其最大的历史功绩。登上皇位后,他滥杀功臣刚猛治国,寒了开国将领的心,但在一定程度上整饬了吏治,同时强化了中央集权,对明朝前期的繁荣铺平了道路。
然而,诛杀功臣的直接后果,是燕王造反时无将可用,交给建文帝朱允炆的,是纸糊的灯笼,一踩就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