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披麻戴孝的由来简介(披麻戴孝的由来以及丧服的由来)

时间:2024-07-17 20:45:15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明极其厚重的国家,我们也因此继承了无数的传统习俗。在林林总总的习俗中,“丧俗”可谓是占据了庞大的一部分。

何为丧葬——“丧”指人去世后相关的治丧仪式,“葬”指对死者的埋葬方法。

而中国的丧葬礼俗,因为民族、信仰、地域的差异,从而衍生出了无数截然不同的丧俗和葬式。

比如三峡流域的船葬:

悬棺葬:

中原地区的窑洞葬:

人的一生一共要经历三大“礼”,即出生礼、婚礼、葬礼。

其中,以葬礼最为隆重,最受重视,也最不容许出现丝毫的差错

古时的丧葬礼俗,通常有将近二十多种繁琐复杂的步骤,有沐浴更寿衣、上厅、报庙、发讣(fu)告、置灵堂、成服赐杖、接棺、入殓、吊祭、守灵、出殡、安葬、回灵、超度、升龛(kan)等等环节。

今天,我们只讲其中一个现代人仍然还在使用(或继承)的丧葬礼俗的一种:丧服。

丧服,即出殡时丧属所穿的衣物。

在现代,丧服已经被大大简化,布料也十分粗糙,颜色通常为纸白。有的地方比较讲究,还会让指定家属手持丧棍

说起丧服就不得不说披麻戴孝这个词语。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表示哀悼。这里的麻布服就是后来的丧服。

那么披麻戴孝这个词语又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在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姬昌有个爷爷叫古公亶(dan)父,根据《史记》记载,古公这个人啊,比较贤明。

当时周朝还是商朝分封的一个小国,古公很贤能,积累德行,广施仁义,深得百姓的爱戴。古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呢,后来又生下了儿子姬昌。姬昌出生的时候,有吉祥的征兆。

古公说,我们家族未来兴旺的大业,恐怕要在姬昌身上应验。泰伯、仲雍知道了古公想把王位传给姬昌的父亲季历,他们两个人没有怀恨在心,杀掉自己的弟弟,以获得王位,而是结伴出逃,跑到了现在江苏无锡等地。当时,这个地方可还是不毛之地,居住的都是一些原始部落。他们二人接受了当地的习俗,断发纹身。按照中原的习俗,学习了野蛮部落的风俗,那你就不是中原人了,自然也就没有资格作皇帝了。他们的弟弟季历自然就继承了王位,后来姬昌接续了自己父亲的王位,灭掉了商朝。

泰伯在无锡这块地方,带给部落的人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教化他们,最终让这块地方富裕了起来。到了周朝,这块土地就变成了吴国的地盘,泰伯也就成了吴国的始祖。泰伯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悲痛欲绝,集体向他进献鲜花。老百姓知道,泰伯生前喜欢种麻,于是大家就各采一束麻系在腰间,表达对泰伯的哀悼之情。 后来,这一传统就留了下来,也逐渐有了“披麻戴孝”这一习俗(其实,最早的“戴”应该是“代”,用麻来代表孝心)。

不过,这个故事可能只是传说(《史记》并无相关的记载)。

还有一个是民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因为买不起麻衣,于是就裁一条麻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这——就是“披麻戴孝”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