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俘虏是什么意思(怎样定义战俘)

时间:2024-08-09 14:45:16

战俘(英语:prisoner of war,缩写为POW),或称俘虏,与人质的性质不同,是指在战争各方中,敌对方被另外一方活捉,但并未处死的,用以作为战争交换条件的人。根据1949年8月12日签订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又称《日内瓦第三公约》)规定,各国不得虐待战俘,但有时军方希望从战俘口中得到最新的战况,或敌营的下落,因此对战俘施以重刑,甚至为减少粮食的消耗,而杀害战俘,也常有因为人力不足,待与较好的军医战俘可能被派往医院长时间劳动,身强体壮的则被派往矿场、农田当作苦力的情况;通常只有战场上才会出现战俘一词,在后方抓到的应被称为间谍或特务,要依法律进行处罚。

战俘的定义

一般认为只有直接参与战争的战败人员才算是战俘,不过在大多数战争中,只有少数投降的战俘,大部分被活捉的俘虏都是平民。然而对于目前尚未能判断所谓的战争是否已经结束,当地被囚禁的犯人仍属于战俘处理。根据《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第4条规定,以下人员视为战俘:

  • 本公约所称之战俘系指落于敌方权力之下列各类人员之一种:冲突之一方之武装部队人员及构成此种武装部队一部之民兵与志愿部队人员。冲突之一方所属之其他民兵及其他志愿部队人员,包括有组织之抵抗运动人员之在其本国领土内外活动者,即使此项领土已被占领,但须此项民兵或志愿部队,包括有组织之抵抗运动人员,合乎下列条件:有一为其部下负责之人统率;备有可从远处识别之固定的特殊标志;公开携带武器;遵守战争法规及惯例进行战斗。自称效忠于未经拘留国承认之政府或当局之正规武装部队人员。伴随武装部队而实际并非其成员之人,如军用机上之文职工作人员、战地记者、供应商人、劳动队工人或武装部队福利工作人员,但须彼等已获得其所伴随之武装部队的准许,该武装部队应为此目的发给彼等以与附件格式相似之身份证。冲突各方之商船队之船员,包括船长,驾驶员与见习生,以及民航机上之工作人员,而依国际法之任何其他规定不能享受更优惠之待遇者。未占领地之居民,当敌人迫近时,未及组织成为正规部队,而立即自动拿起武器抵抗来侵军队者,但须彼等公开携带武器并尊重战争法规及惯例。

  • 下列人员亦应依照本公约以战俘待遇之:现属于或曾属于被占领国武装部队之人员,而占领国认为因此种隶属关系有加以拘禁之必要者,即令占领国于该占领区外进行战事时原曾将其释放,特别是曾企图再行参加其原来所属而正在作战之武装部队未获成功,或并未遵从对彼等所发出之拘禁令者。属于本条所列举各类人员之一种,为中立国或非交战国收容于其领土内,依照国际法应由该国拘禁者,惟不碍及该国之愿对彼等予以更优惠之待遇,但第8、10、15、30(第5款)、58~67、92、126各条除外,且若冲突之各方与有关中立国或非交战国有外交关系存在,则有关保护国之各条亦除外。若有此种外交关系存在时,则此项人员所依附之冲突各方可对彼等执行本公约所规定之保护国之任务,但不碍及该各方依照外交与领事惯例及条约正常执行之任务。
  • 本条无论如何不得影响本公约第33条所规定之医务人员与随军牧师之地位。

战俘的权利

根据《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战俘有以下权利:

  • 第3条:在一缔约国之领土内发生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之场合,冲突之各方最低限度应遵守下列规定─不实际参加战事之人员,包括放下武器之武装部队人员及因病、伤、拘留、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战斗力之人员在内,在一切情况下应予以人道待遇,不得基于种族、肤色、宗教或信仰、性别、出身或财力或其他类似标准而有所歧视。因此,对于上述人员,不论何时何地,不得有下列行为,对生命与人身施以暴力,特别如各种谋杀、残伤肢体、虐待及酷刑;作为人质;损害个人尊严,特别如侮辱与降低身份的待遇;未经具有文明人类所认为必需之司法保障的正规组织之法庭之宣判,而遽行判罪及执行死刑。伤者、病者应予收集与照顾。公正的人道主义团体,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得向冲突之各方提供服务。冲突之各方应进而努力,以特别协定之方式,使本公约之其他规定得全部或部分发生效力。上述规定之适用不影响冲突各方之法律地位。

  • 第12条:战俘系在敌国国家手中,而非在俘获彼等之个人或军事单位之手中。不论个人之责任如何,拘留国对战俘所受之待遇应负责任。拘留国仅能将战俘移送至本公约之缔约国,并须于拘留国对于接受国实施本公约之意愿与能力认为满意后行之。战俘在此种情形下被移送时,其在接受国看管期间,本公约的实施之责任即由该接受国承担之。但若该接受国在任何重要方面未能实行本公约之规定,则原移送战俘之国,一经保护国通知,即应采取有效办法以纠正此种情况,或要求将战俘送还。此项要求必须照办。
  • 第13条:战俘在任何时候须受人道之待遇。拘留国任何不法行为或不行为可致其看管中之战俘死亡或严重危害其健康者须予禁止,并当视为严重破坏本公约之行为。尤其不得对战俘加以肢体残伤,或供任何医学或科学试验而非为有关战俘之医疗、治牙或住院诊疗所应有且为其本身利益而施行者。战俘亦应在任何时候受到保护,尤其免致遭受暴行或恫吓及侮辱与公众好奇心的烦扰。对战俘之报复措施应予禁止。

  • 第14条:战俘在一切情况下应享受人身及荣誉之尊重。对于妇女之待遇应充分顾及其性别,并在一切情形下彼等应享受与男子同等之优遇。战俘应保有被俘时所享受之全部民事能力。除因在俘关系之需要外,拘留国不得限制战俘在该国领土内外行使此种能力所赋予之权利。
  • 第15条:拘留战俘之国家应免费维持战俘生活及给予其健康状况所需之医药照顾。
  • 第16条:拘留国对于所有战俘,除因本公约关于其等级及性别之规定以及因健康状况、年龄或职业资格得予以特别待遇外,应同样待遇之,不得基于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或政治意见、或根据类似标准之任何其他区别而有所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