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仪式(古代婚礼很多是在黄昏或者晚上举行)

时间:2024-11-15 10:15:17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在现代,我们通常都是上午结婚,午饭之前所有的婚礼仪式基本都结束了,谁要是在下午或者晚上结婚,很有可能会被认为是“二婚”。

可是这在古代就很正常,因为古人就是在晚上结婚的,这是为何?

历史遗传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我们流传千百年的生活习惯,但结婚,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的和之前不尽相同。

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古代人结婚,都是在傍晚或者晚上,夫妻俩拜完堂之后,妻子就要独坐在房间里,等待新郎。

新郎敬完酒之后,就会回到新房挑盖头、喝合卺酒以及结发,完成这些才能入洞房,至此,大婚才算真正完成。

为什么古人选择在傍晚和晚上结婚?

习俗的起源很难追溯,但是有一种说法比较合理,那就是“劫婚”,在很很早以前的父系社会,男人看上了哪个女人,就会埋伏起来,等到黄昏的时候将其劫走。

因为天黑野兽出没,所以没人敢出来追,男人才能顺利抢到人,这种原始习俗慢慢遗传到封建社会。

人类有了文明之后,把“劫婚”变成了“结婚”,可办婚礼的时间沿袭了最初的黄昏。史书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在黄昏办婚礼,所以“婚”字是由“女”和“昏”组成。

还有唐朝的《仪礼注疏》,里面记载:“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意思是说,男人娶妻,都是在黄昏典礼,因而叫“婚”。

在黄昏这个时间拜堂成亲,等到丈夫来洞房的时候,自然就到了晚上,所以,后边还有闹洞房之类的习俗,那为何现代人结婚,不遵守传统习俗,反而变成了白天结婚呢?

黄昏缘由

古人结婚在晚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以前新郎和媒人去接新娘子,那都是走路骑马,再加上两家离得远一点,路上都把时间耽误了。

骑马也不是一路狂飙,八百里加急,而是慢悠悠的,还要走人最多最热闹的大街,好让周围人都看看,谁家的孩子结婚了。

新郎大一大早起来,就开始准备各种接亲事宜,走了几个小时好不容易到了新娘家,还不能马上进门迎娶。

我们现代有堵门的习俗,这也是从古代就有的,一直流传下来的,只不过,古人是被堵在大门口,需要各种文比武比,赢了女方人,新郎才会被允许进来。

进门之后还不能直接去找新娘子,而是要媒婆上交礼单,新郎先拜见岳父岳母,在大堂等候新娘子的到来,这一通忙活系下来,早就过了午饭时间。

我们常说八抬大轿娶进门,新娘拜别父母后,就会坐上轿子跟着迎亲队伍一起离开,一来一回,轿夫又不敢走的太快,所以等回到新郎家,都是下午了。

古人最讲究礼仪规矩,尤其是结婚,礼数更是繁多复杂,总避免不了手忙脚乱,新娘进门之后,等到拜堂时也差不多就是黄昏了。

这一天,新郎新娘都是从早上忙到晚上,才能把这件劫婚的大事办圆满了。或许古人并不是不想白天结婚,而是他们没有汽车,路上耽误的时间太多,这才不得已把婚礼时间定在傍晚。

还有就是,古人讲究阴阳之说,男为阳,女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黄昏这个时间刚好阴阳交替,最适合男女双方拜堂成亲,喜结连理。

可现代人对这些旧习俗早已抛弃,都是一大早接亲典礼,这是清朝后期实行“宵禁”,晚上不让出门。

没办法出门,自然就举办不了婚宴,所以结婚时间就改到了白天,后来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人们如果是头婚,会在上午举行婚礼,二婚则是在下午举办。

新婚之后,丈夫还要陪妻子“回门”,这个习俗也一直传到了今天,女子为什么一定要回门,里面有何说法?

新妇回门

在古代,女子只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回来一趟十分不容易,新郎家是添新人,自然上下皆大欢喜,可新娘家里确实少了一个孩子,父母怎能开怀。

于是,古人变发明了回门,夫妻俩新婚后要一起回门,一来是缓解新娘父母的相思之苦,二来是要报平安,新婚夫妻琴瑟和谐,让新娘父母亲眼看到好放心。

最后,也是体现孩子孝顺,古代人最讲究孝顺,回门这天,新婚夫妻带着一堆礼物上门,算是这对新人对父母的感激,辛苦他们把女儿养大。

回门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婚女子向母亲取经,学习一些为妻之道,为媳之道等,母亲作为过来人,可以好好和女儿谈谈心。

现在虽然我们还保留着回门这项习俗,但和过去相比已经简单很多了,基本就是回妻子娘家吃一顿饭就行了。

而且现在交通方柏霓,只要不是远嫁,妻子随时都可以回娘家,这在古代人看来,是十分不恰当的。

古人在婚礼上很多习俗,都蕴含着智慧和人情世故,虽然现在我们化繁为简,但优秀的还是值得被传承的,而那些刻板不合乎情理的,也应该摒弃。

结语

结婚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都是需要慎重选择,谨慎对待。一旦结婚,就应该承担起对另一半、对家庭的责任。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崇尚自由,选择不婚,这虽然不符合常理,但是有越来越多年轻的家长选择理解,如今年关将近,你回到家里,是否会被安排相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