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见利思义是谁说的(《论语》: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时间:2024-07-10 19:45:14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四篇“ 宪问篇”,本篇比较集中的内容是对诸侯、大夫的评说,同时对德行、才干、修身等方面多有论述。

在上文品读了“《论语》: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文中先是提到了有人来问孔子几个学生的为人。

有人问孔子,子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告诉对方,子产是一个有仁慈之心,且无私的人,他经常给老百姓们带来许多好处。

旁人又问,子西又是怎样的人。孔子说,子西跟子产一样。

后面又问了管仲。孔子说,管仲是一个有仁德修养的。这可是特别高的评价了。

然后用一段故事解释了下,说管仲他之前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那些人只能吃相粮,就是把好的食材都拿走了,只能吃一些很差的事物。

可是他们却至死没有怨言。说明了管仲做事的公平公正到没人敢抱怨。

后文提到孔子说,贫穷而不抱怨很难做到,而富有且能不骄傲容易。

这说出了人性的常态,人在穷的情况下总会遇到很多难关,饭都快没得吃的时候,能做到不抱怨的人确实很少。

本身就穷了,更难去保持乐观。

而富人呢,过惯了富有的生活,不必用为没钱担忧,久了对金钱也没什么概念,所以也不必骄傲和炫耀。

但孔子的希望就是大家都能够“贫而无怨,富而无骄”。

继续下章,孔子谈孟公绰。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原文解析:

孔子说:“孟公绰担任晋国的赵氏、魏氏的家臣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有感解读:

这章讲的是孔子对孟公绰的才能。

孟公绰是鲁国的一个大夫,修行品德都挺不错,孔子跟他的关系还是不错,但是孟公绰的性格是比较安静的人,都是清心寡欲的状态。

有一天孔子就评价他,说孟公绰这个人,做晋国的赵氏和魏氏家族的家臣,还是可以的,工作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晋国是一个大国,赵氏和魏氏都是大的家族,孔子意思就是说,孟公绰在这些家族里面当家臣就很合适了。

但是呢,如果要让他去滕国和薛国这样的小国家里,当个总理或者宰相什么的,还是做不了的。

孔子的意思可能就是说,孟公绰就不是有那么大追求的人,安安稳稳上个班当个管理就可以,让他去当大官,估计还是不行的。

所以这里说表达的就是,要清楚地认识人才,了解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合理地利用每个人的优势。

继续下章,子路问完人。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译:

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

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原文解析: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像孟公绰那样不贪求,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有才艺,再用礼乐来增加他的文采,就可以算个完人了。”

孔子又说:“如今的完人何必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肯献出生命,长期处在贫困之中也不忘平生的诺言,也就可以算是完人了。”

有感解读:

有一天,子路来问孔子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

孔子就拿了四个人的优点做了比喻。

首先是要有智慧,然后是不能太贪,再然后是要有勇气,最后是要有像冉求那样的才艺,冉求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具备了这四种特征还不行,还得有礼乐之才,这样的人呢差不多就算是完美的人了。

而后面孔子又补充到,意思是说现在要做到完美的人呢,也不用那么要命。

当见到利益的时候不要忘掉仁义,就是要有底线不贪财;

见到别人有危险的时候,敢于冲过去帮忙;

最后呢,长期处在贫困之中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做到以上三个点,也算是完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