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6月5日,记者采访了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金坡博士,听他讲述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节或端午、端阳,有的地方也叫重午节、天中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普遍、最为人们所接受的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金坡介绍道,在山东多个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关于端午来源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故事。传说秃尾巴老李是一条心地善良的黑龙,与代表邪恶的白龙抗争,百姓将粽子投入江中喂给黑龙吃。在五月初五这天,黑龙取得了胜利,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其而诞生。金坡表示,传统时期,山东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认为过端午就是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泰安地区各县市也有很多关于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
金坡介绍,端午节是我国非常盛行的民俗节日,现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端午节也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吃粽子等,各种活动因地而略有不同。
“山东地区老百姓普遍在门口插艾,泰安地区还有插桃树枝的习惯,老百姓认为插上桃树枝子可以辟邪。”金坡说,就泰安来讲,端午节有放艾条的习俗,一般要在端午节前一天,黄昏后到山野上去拔,俗名“摸艾子”。五月初五日出之前,往山野“抹露水”,取艾于“五样树头”,蓄以为药,据说有治疗疮疖的功效。
金坡进一步解释,除了在门口放艾条、插桃枝、吃粽子之外,泰安的老百姓在端午节这天,还会给儿童的手脖、脚脖或者手指缠上五色线,也叫长命缕、拴命线、五色丝。有的地方在端午节也会做香包,在香袋中装上一些中草药,给小孩戴在身上,香包玲珑可爱、香味扑鼻,据说可以驱瘟避邪。
“泰安地区的端午节一般不会举行祭祀活动,饮食上有吃粽子和鸡蛋的习俗,有的地方会喝点雄黄酒,但小孩是不能喝的。因此,大人会用筷子蘸点雄黄酒,抹在小孩的耳朵和鼻子上,寓意驱邪防病,让孩子不受毒虫侵害。”金坡说,关于端午节的粽子,泰安地区普遍吃蜜枣、红豆两种馅料,传统集市上卖的是用荷叶包起来的江米粽子,一般会包成三角形或菱形。如今,粽子的品种越来越多,形状也有长形或方形,口味有蛋黄、鲜肉等各种馅料,这些则是借鉴了南方制作粽子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