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干古名相蔺相如)

时间:2024-07-10 13:30:12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作为当代人的我们经常在谈话中使用到。

它的意思为借了别人的物品,在使用完后完完整整地又还给对方,有信守诺言、有借有还的意思在里面。

而这个成语在我们小学课本中就出现过,是以典故的表现形式解释给大家,而其中的主人公蔺相如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他让我们明白,在强权面前当以怎样的大智大勇面对。

汴和献玉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采玉的人叫汴和,有一天他在山上采玉时,发现了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通过细细地辨认,他凭借多年的采玉经验,发现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稀世珍宝,汴和很高兴,就将此玉小心地包裹。

他认为此等美玉应该献给楚国国君,于是便连忙请求面见楚王。

此时楚国的国君是楚厉王,汴和以为自己的美玉定然被楚王珍视收藏,但没成想楚厉王不识货,以为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玉,觉得汴和用普通的玉戏耍他。

楚厉王恼羞成怒,便下令斩去汴和双脚,将其赶出王宫,汴和抱着玉石离开了王宫。

后来,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汴和继续面见国君献上玉石,哪知楚武王和楚厉王一样不识货,认为汴和在欺哄自己,又将汴和赶出了王宫。

汴和伤心欲绝,在荆山脚下哭瞎了眼。

时过境迁,楚文王继位,他听说了汴和的和玉的故事后,便很是好奇,便命人将美玉找来,待掀开表面的杂质灰尘后,美玉终于展现在众人面前,原来这真的是一块绝世美玉,楚文王将其珍视收藏,为玉起名“和氏璧”。

后来美玉几经周转,到了赵惠文王手中,赵惠文王很是喜爱,将其珍藏,经常拿出来观看。

不知怎的消息走漏,秦昭公知道了和氏璧的消息,便派人告知赵惠文王,自己愿意拿五十座城池换和氏璧,赵惠文王听后,心里也痒痒,好家伙一块玉换五十座城池,这还挺值。

但转念一想,秦国如今势力越来越强,曾经与他国签订合约时,转头就背信弃义,简直没有信誉而言呀。

万一自己把玉送过去,对方不愿给城池,还把玉扣下,自己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嘛。

看着眉头紧锁的大王,台下没有一位大臣愿意出使秦国,有一位叫谬贤的宦官便上前进言,为大王排忧解难。

他表示自己门下有一食客名叫蔺相如足智多谋、能说会道,如果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的话,如秦国有诈不能换回十五座城,怎么滴也能完璧归赵。

看着台下像鹌鹑一样胆怯退缩的众大臣,赵惠文王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召见蔺相如,并封他出使秦国的使臣一职,并再三交代,即使不能换回十五座城,也得将和氏璧带回。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大智慧

有很多人以为赵惠文王是惧怕秦国的势力,怕其以大欺小才委曲求全迎合秦昭公要求的,其实不然。

赵惠文王继位前赵国的国君是赵武灵王,当时赵国的实力、兵力与秦国实力相当,赵武灵王当时甚至有想法去灭秦,这在战国其他五国国君从未想过的,即使到了赵惠文王时期,赵国实力也仅次于秦国。

因此,赵国此时答应秦国的要求,并不是惧怕秦国,而是单纯不想多一个敌人而已,否则再后来,蔺相如就不会有那么强硬的话语,那表示赵国跟秦国对上是不带怕的。

就这样,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其实赵惠文王的担忧并不多余。

为了一块和氏璧要舍掉十五座城池,就算是傻子也不会这样选择,秦昭公就更不会这样做了,秦昭公就是想空手套白狼,而出使秦国的蔺相如也心里门儿清。

蔺相如不慌不忙进入秦国大殿,高举和氏璧献于秦昭公,秦昭公由太监接过和氏璧后细细地欣赏、观看,并且招来大臣宦官欣赏,就是不提十五座城池的事情。

蔺相如看在眼里,却并不默默无声,过了好一会后,蔺相如像是突然想起一般,出声打断了秦昭公欣赏玉。

“大王,这和氏璧虽是稀世珍宝,但并不完美,容外臣指给您看。”,说着便又是作揖又是行礼的。

秦昭公正欣赏和氏璧起劲儿呢,听道对方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也不由得翻来覆去查看眼前的美玉,但并未看到哪里有瑕疵,便交由宦官,命蔺相如指出来。

哪知蔺相如拿到手后,竟出其不意将玉举过头顶,大有要将玉摔碎在地上的架势。这一幕吓坏了端坐上位、装模作样的秦昭公,秦昭公急忙出言制止蔺相如。

蔺相如不为所动,“大王派人出使赵国时,口口声声说为得和氏璧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换,但外臣携带和氏璧来使秦国,大王只顾把玩欣赏美玉,却对十五座城池只字不提。

莫非大王要将和氏璧据为己有?若是如此,外臣也只好与和氏璧共同撞死在这柱子上,正所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蔺相如这英勇就义的架势也是把秦昭公吓得不轻,没想到这赵国的使官竟然这么有骨气,为完成使命连命都不要了。

而蔺相如此举实在是大智大勇的做法,如今的秦国虽说综合实力已经稍稍高于其他六国,但也仅是稍微高出赵国一点而已。

正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而此时的赵国与秦国并未开战,如果因为一个小小的使官因为一块玉而死在秦国,那无异于秦国在主动挑起争端,不论秦赵两国交战谁胜谁败都,都是别国坐收渔翁之利。

而秦昭公也明白个中道理,便急忙召使官拿来地图,将十五座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看着秦昭公假模假样的举动,就知道对方并无打算割让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当即便表示,和氏璧乃稀世珍宝,赵惠文王当时为恭送和氏璧出国还焚香沐浴斋戒五日,如今秦昭公要留下和氏璧也得焚香沐浴、斋戒五日才行,此为缓兵之计,秦昭公无奈也只能妥协蔺相如的要求。

蔺相如在拿回和氏璧后左思右想,秦国既然并未打算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那不如先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以防止夜长梦多。

蔺相如此举可谓足智多谋,和氏璧本是用来换十五座城池的,如今换取城池无望,那就应当及时止损,保住和氏璧才是智慧。

五日很快过去,蔺相如带着空盒子来面见秦昭公,蔺相如估摸着和氏璧已经到了赵国,既然玉已完璧归赵,那么自己以身殉国也不足为惜。

秦昭公看着眼前的空盒子就要问责蔺相如,蔺相如却表示秦昭公前的好几任君主皆不讲信用、撕毁盟约。

结语

赵国实在弱小,为保证和氏璧的安全,只得先送回赵国,如果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换,以赵国兵力积弱,自当不敢违诺。

而作为戏耍秦昭公的自己,蔺相如表示,自己死不足惜,秦昭公如果不解气,把自己煮了也行,但请大王与群臣商议,看要不要杀我。

蔺相如是在暗示秦昭公,你撒气杀我得考虑一下应不应该、值不值当,毕竟我是赵国的使臣,杀了我你在外的名声不好听,显得你气量不够,还容易引起赵国的敌对。

秦昭公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蔺相如放了。

从完璧归赵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看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每一步棋都非常高明,在看透局势后步步为营,有远见、有智谋、有勇气,不愧是后来的千古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