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洪山区是哪个市的(湖北 武汉市洪山区)

时间:2024-12-05 09:00:05

洪山区,隶属湖北省武汉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新洲区隔江相望,总面积509平方千米。2022年,洪山区常住人口175.3万人;户籍人口77.37万人。截至2023年6月,洪山区下辖16个街道、1个乡。区政府驻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

洪山区,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是2014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教育部第四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201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洪山区,因境内有洪山而得名。

建置沿革

周夷王(前885—前878年),今区境属鄂王管辖之地。周定王(前606—前586),今区境属楚地。秦王政元年(前246年),今区境属南郡。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沙羡县(yi),今区境属之。

晋咸和二年(327年),在沙羡县境侨置汝南郡。太元元年(376年),汝南郡改称汝南县。后3年,废沙羡县,并入汝南县,今区境属之。

南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置郢州,隶属江夏郡,区境随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郢州为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今区境属之。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建大西政权,改江夏县为上江县,今区境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年)4月,李自成废上江县改为瑞符县(今洪山境域属其中)。六月,清废瑞符县,复改为江夏县,洪山境域属之。康熙三年(1664年),分湖广行省为湖北、湖南两行省。江夏县为湖北省省会,洪山境域属之。清末,江夏县下辖乡。乡下辖里,里下设保。保下设甲,在现洪山区境内设南乡和北乡。

民国初期,沿用清末旧制。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洪山境域属之。民国十五年(1926年),武昌市政厅成立,将现武昌城区命为武昌市,乡村属武昌县,洪山境域仍属武昌县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昌县进行区划调整,在今洪山区境内设第六区和第七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武昌县在现洪山区范围内设有新安乡(今鲁巷)、永丰乡(今王家店)、福寿乡(驼子店)、招贤乡(今张家铺)、八吉乡(今向家祠)、文明乡(今石嘴)以及铁铺岭、武丰、贾家岭、余土库、方家岭、火官、温州、法华、楠木、天兴、挽月、演佛、胡墩、渡口、洪吉、新集、崇阳、芦家岭等乡村。

1949年10月,洪山境域从武昌县划入武汉市。11月,武汉市在江南地区设3个郊区;即洪山区、武泰区和挹江区。

1951年4月,洪山、武泰、挹江三个郊区合并为武汉市第八区(武昌郊区)。

1952年7月,撤销第八区(武昌郊区),分设南湖区和东湖区。

1955年2月,东湖区和武昌县第七区合并,成立洪山区。

1956年6月,撤销南湖区,将武汉市江南的3个郊区(洪山区、南湖区和青山区)合并为洪山区和青山区。

1958年8月,撤销汉桥区、洪山区,成立武汉市郊区。

1960年7月,撤销武汉市郊区,成立洪山(城市)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武汉市将洪山区人民公社和关山人民公社合并。恢复行政区建置,成立武汉市洪山区。

1964年8月,武汉市成立洪山和汉桥两个郊区。

1976年,撤销汉桥区,并入洪山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1月,武昌县南湖区长青乡划归洪山区。6月,洪山区驼子店、春和、联合、中合、三合、大昊、刘黄、山湖8个乡划归青山区,武昌区陆家街、中南路街、珞珈山街划归洪山区。

1957年,原洪山区中南、珞珈山、陆家街、水果湖、南望山等5个街道划归武昌区,原青山区黎明乡、尤庙乡、驼子店乡、白浒乡、天兴乡、红旗乡、联合乡、和平乡8个乡划归洪山区。

1964年,青山区8个农村公社和武昌区4个农村人民公社划归洪山区,洪山区的7个街道划归武昌区。撤销沿江公社,并入白浒公社。

1966年,莲溪、东亭公社合并为洪山人民公社,撤销火官公社,分别并入建设公社、红旗公社。

1975年2月,将16个公社合并为7个公社,即:洪山、鲁巷、南湖合并为洪山公社;青菱、石咀合并为青菱公社;九峰、尤庙合并为九峰公社;花山、白浒合并为花山公社;黎明、建设、红旗合并为建设公社;环城、联合、和平合并为和平公社。

1985年,5乡(江堤乡、长丰乡、永丰乡、后湖乡、谌家矶乡)、3街道(琴断口街道、岱山街道、唐家墩街道)分别划归硚口区、汉阳区、江岸区。

1986年6月,武昌区狮子山街、关山街、葛化街3个街道和珞珈山街27个社区划归洪山区,设立珞南街道。

1987年1月,鄂州市华容区左岭镇划归洪山区。

1999年,钢铁、群英、关山、曙光等4个村由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托管。


2006年,撤销和平乡、洪山乡,设立和平街街道、洪山街道。九峰乡滨湖村、建强村、古架村、渔场移交武汉东湖风景区托管。

2008年,九峰乡九峰村等十村移交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托管。

2009年5月,洪山区姚家岭、向阳、余家湖、风光、三角路等5个村及城南社区划归武昌区。洪山区烽火、东亭、团结、徐东、柴林头、余家头等6个村及南湖、徐东、和平等3个社区部分区域划归武昌区。

武昌区新世纪、华电、省电、纺机、铁机、风光苑等6个社区划归洪山区;理工水运、岳家嘴、列电、石牌岭等4个社区部分区域划归洪山区。

洪山区东兴洲、芦嘴、火官、五一、红胜、星火、同兴、群力、努力、胜强、武东、贾岭、五星等13个村和光明、武东2个社区划归青山区;洪山区柴林头、余家头、大洲、厂前等4个村部分区域划归青山区;青山区自建社区划归洪山区。12月,洪山区红旗街南迁至梨园地区,更名为梨园街道。

2010年6月28日,洪山区左岭镇及所属16个村(金王、吕墩、左岭、花园、上街、程墩、彭李、卸甲、大罗、泉井、周庄、朝阳、快岭、园林、黄陂岭、甲铺岭)4个社区(左岭、祥龙、白浒、葛化),花山镇及所属13个村(白浒、清丰、东港、沿江、山湖、红光、红军、土桥、联合、花山、春和、红焰、白羊山),1个社区(花山社区),赛山村飞地、严东湖渔场、花山渔场,整体移交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托管。

花山镇6村1场1苗圃1湖(即化工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联丰村、赛山村、吴桥村、吴桥渔场、花山苗圃和化工区防护带范围内的后山村、何董村、清潭村、竹子湖),整体交由化工区托管。8月13日,洪山区建设乡及所属群利、群联、向家尾、黎明、四新、高潮、崇阳、前锋、新集、建洲、新村、建设、工业港、胡教14个行政村和建设社区、建设乡林场及建设乡渔场整体移交化工区托管。11月,左岭镇托管后仍保留在洪山区的葛化街道办事处调整至卓刀泉区域,更名为卓刀泉街道。撤销青菱乡,设立青菱街道、张家湾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洪山区下辖16个街道、1个乡:珞南街道、关山街道、狮子山街道、张家湾街道、梨园街道、卓刀泉街道、洪山街道、和平街道、青菱街道、八吉府街道、关东街道、花山街道、左岭街道、九峰街道、清谭湖街道、东湖风景区街道(洪山)、天兴乡,区政府驻珞南街道珞狮路30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洪山区,位于武汉市东南部,全区自西向北呈半圆形,环抱武昌区、青山区。东抵鄂州市,南与江夏区接壤,东北与新洲区隔江相望。介于东经114°7′~114°38′,北纬30°28′~30°42′之间,总面积509平方千米。

地质

洪山区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南孤西翼,主要受控于燕山期构造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走向近东西至北西西的线型榴皱,及北西、北西西、北东和近东西的正断层、逆断层及逆掩断层。

洪山区分布地层有古生界砂岩、页岩、灰岩及泥岩,中生界的砂砾岩、砂岩、页岩及泥岩;新生界的粘性土、砂、砂砾石等,志留系页岩常组成背斜轴部;背斜两翼依次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各岩层,三迭系地层常组成向斜的槽部。由于强烈的南北向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东西向的紧密褶皱,并伴随压扭性断裂。

洪山区在南北向主应力支配下,还发育有其它次一级的构造,即北北东及北北西两组张扭性断裂,现代构造运动呈现慢慢下降的性质,新构造运动升降幅度不大,是一个相对稳定地带。

地形地貌

洪山区地貌以平原为主,有山有水,水阔地宽,西北略低,东南略高。全区 93%的土地低于海拔 40 米,平均高程为海拔 25.3 米。丘陵岗地分布在花山、九峰、洪山、青菱等乡镇街内。辖区内桂子山、喻家山、南望山、九峰山、花山、白浒山等由中部向东部连绵延伸,与南湖、严东湖、严西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应。境内中部自西向东有低岗伸延,东部则以垄岗平原为主。丘脊岗坡多,呈东西走向,形成较大范围的天然屏障。区内的江岸长约 66.2 千米。境内大小山峰,一般坐东向西,呈带状延伸,湖泊 14 个,山水相依,河汊相错,自然景色十分壮观。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分为低山丘陵、剥蚀堆积平原及堆积平原3 种类型。

气候

洪山区属亚热带湿润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四季分明、干湿明显,无霜期长,适宜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渔牧业的养殖。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950~205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06~110卡每平方厘米(1卡=4.18焦),无霜期平均240~205天,年平均降水量1150~1190毫米,并与光热同季。

水文

洪山区按自然特征可分水系包括汤逊湖水系(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东沙湖水系(东湖、沙湖),北湖水系(严西湖、清潭湖、严东湖),天兴水系(长江中一个孤立的江心洲)。全区水面积19.9万亩,占洪山区总面积的23.3%。

土壤

洪山区土壤有潮土、水稻土、黄棕壤土和少量红壤土四个土类。根据地形特点可划分为“三个类型区”,环城平原菜副食品生产区。主要构成为冲积平原和湖积平原。生产条件较好,以潮土类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抗旱能力强,是蔬菜生产的主要基地。

洪山区东部垄岗粮林多种经营区,为鄂东南低山丘陵的延伸部分。有82个山头,地形波状起伏。垄岗相间,垄岗下部以水稻土为主,肥力度、水、气、热等资源状况良好。

洪山区垄岗中部以黄棕壤土为主,土质粘性重,供肥性差,但可人为改造成性状较好的白散土、黄土,以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为主。

洪山区垄岗上部为少量红壤土,酸性强,土层薄,肥力低,水土流失严重,仅为林业利用。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洪山区地表水资源丰富。长江从洪山区西南流入,从洪山区东北出境,流程75公里,水位通常在14.57~20.05米。除长江外,还有巡司河,它发源于汤逊湖,经武太闸流入长江,全长16公里。湖泊塘堰在区内星罗棋布,是著名的“江汉湖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小湖泊14座,常年水面面积113平方公里,可蓄水2.46亿方。

土地资源

洪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方面左岭镇的粮油用地占其面积的70%以上,占洪山区粮油处植面积的24.2%以上。花山镇粮油生产面积占全区18.5%,九峰占21.8%。

洪山区宜于林果发展的土地有2.6万亩,集中分布于九峰乡的垄岗地带,淤积平原、垄岗平原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即使在岗坡地区,黄土发良良好,质地粘重,表层疏松,宜于林木、果树生产。岗地中、上部则以死黄土、红壤为主,这些土壤虽肥力较低,致使生产性能差,但发展林木业有利水土保持和有机质积累。

洪山区宜于蔬菜生产的潮土面积76383亩,主要分布于冲淤积平原20~30米高程带,其中灰潮土占91%以上是蔬菜生产的最适宜土壤。另一种适宜蔬菜的土壤是黄棕壤,有12278亩,其中大部分分布于20~30米高程带,另外30~40米高程带也有相当多的分布。

洪山区水产养殖区分布在洪山区各乡镇,湖泊、塘堰、精养鱼池汇集了大面积地表径流,蓄积养丰富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盐类。

洪山区宜于粮油生产的土地4万亩,主要分布在花山镇8335亩,左岭镇8085亩,建设乡5205亩。次适宜土地以建设乡为最多,其次是青菱、九峰、花山等乡镇、共有次适宜土地27万亩。

生物资源

洪山区是典型的垄岗区域,小山丘上毛皮兽类很少,由于开荒种田,开荒种树,野生动物已濒临绝迹。哺乳动物,郊区常见的有狗灌、猪罐、黄鼠狼、松鼠、狸猫、刺猬、野兔等。鸟类有雁、鹤、鹳、鸬、鹈、鸥等。在长江里的水生动物有白鳍豚、中华鲟、江豚等;湖池塘的水生动物有鱼、鳖、蟹、虾、鳝、蚌和螺、蛇类等。

洪山区鱼类天然品种有136种,常见的有乌鱼、翘嘴、戴氏、蒙古红、红鳍、鱼敢、鱼厥、鱼时、鱼回、银鱼、白鲟等,其它水产品有螃蟹、甲鱼、鳜鱼等。

矿产资源

洪山区已探明矿产类有玻璃石英矿、建筑石材、有砖瓦粘土、水泥粘土、还有矿泉水。玻璃石英矿在九峰大长山一带,约800万立方米。建筑石材分布在花山、九峰、左岭。砖瓦粘土在花山、九峰、左岭、建设、洪山等乡、镇、乡。水泥粘土在和平街、八吉府和九风街。马鞍山森林公园有一矿泉井,储量较大,左岭镇泉井村也有一口矿泉井,是一地下喷泉,储量较大。

武汉大学(原湖北省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和洪山乡幸福村有地热,原湖北省商业专科学校操场地热在37.5℃-23℃之间。

交通运输

京广铁路、武九铁路从洪山区内通过,京广高速铁路、武九高速铁路的核心节点武汉站位于洪山区。沪蓉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在洪山区内交汇,武汉市四大环线和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武汉轨道交通4号线、武汉轨道交通11号线[33]穿越洪山。沿长江有5000吨级的外贸码头,可直达日本、香港和东南亚地区。

历史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1项、省级非遗项目1项、市级非遗项目1项。

卓刀泉传说

卓刀泉传说,湖北省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卓刀泉传说,最早见于明景泰六年《寰宇通志》,书中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又据清同治《江夏县志》载:“卓刀泉在县东十五里关庙殿前,色白香清饮之不渴,在汉昭烈郊坛下,世传汉寿亭候行军于此卓刀得泉,明楚昭王蒐饮之味甘冽,为甃石覆以亭”。1800年来,“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伏虎为山、卓刀为泉的传说在民间世代相传。

2014年11月11日,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风景名胜

截至2023年4月,洪山区有不可移动文物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1处,省级文物7处,市级文物3处,未定级文物2处。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和科普开放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中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光谷、磨山、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江夏、新洲两个基地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位于武汉市鲁磨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区校园南侧,为武汉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身可追溯到北京地质学院陈列馆,标本主要继承了北京大学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科的收藏。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5千余平方米,已开辟了6个常设展厅,还有2个临时展厅和科普教室。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55年的中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文物陈列馆,1984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重建,是中国第一座以“民族学博物馆”命名的专业性博物馆。“国家三级博物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是湖北省综合性科技馆。省科技馆新馆位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以北、光谷5路以东,总用地面积约19万平方米,净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约7万余平方米。主要功能为以科普展览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活动。

湖北省科学技术馆

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武汉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内,东接葛店开发区,西邻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和武汉东湖名胜区,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鸟类60余种,植物580多种。

地方特产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早在唐代已是闻名天下的名菜。因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营养成分,且色泽艳丽,质地脆嫩,成为历代进奉朝廷之贡品,被誉为“宫廷御菜”。

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武汉豆皮

武汉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常客,以老通城酒楼制作的三鲜豆皮最负盛名。以绿豆、大米、糯米、鸡蛋、牛肉丁等为原料制成,皮薄酥脆,馅心柔糯鲜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