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人间珍贵的温暖,是人类文明的语言。她让社会治理尤其是城乡社区治理有了温度,让人们心中有了光。
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爱
总觉得“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不论民族、年龄、性别、职业、健康、收入等,都有“能帮就帮一下”的心。

在某些情形下,往往这份“心”就会成为“搭把手”的行动,哪怕是流浪乞丐、身残体弱者。
现在大街小巷都会看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的宗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人人可参与”“处处能展开”的标语了也时常可见。那么,我国的志愿服务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与人为善”的文化根深蒂固。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始发于上世纪60年代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热潮。
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许多专家都进行了梳理,关于阶段划分3、4、5甚至更多的都有。作为一般了解,我这里综合引用分享华师城市社区研究中心王丽荣、陈思和北京林业大学王忠平等人的观点。
起步:从《学习雷锋好榜样》到《爱的奉献》
1949年-1993年间,是中国志愿服务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全国开始“学雷锋”行动,中国的志愿服务开始走出去,国外的志愿服务理念开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全国和地方层面分别进行了创新探索,开创了众多的“行业第一”。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历史事件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历程。
198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北京三里河建立中国总部,同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在此设立项目办公室,带给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新动力和新机遇,西方的志愿服务理念逐渐传进中国,人们逐渐感受到志愿服务在助人之余,还可以对个人的自身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致力于建设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首都10余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和推广,向社会大众普及了社会公益的理念。
1989年,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成立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团体,开创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历史。
1990年,深圳市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46名来自天南地北的深圳人,成为深圳志愿者事业最早的实践者,开创了中国内地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组织的先河。
总的来看,这一阶段诞生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第一个志愿服务协议、第一个志愿服务热线、第一个社区志愿服务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第一支中国派出去的志愿者队伍,这一系列的成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60年代为典型代表的那一几代人,大多都能哼唱几句《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的奉献》。那时,这两首歌曲的旋律可是响彻大江南北啊。
发展:从“服务总队”到“志愿服务联合会”
1994年-2015年间,是中国志愿服务蓬勃发展阶段。其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1994年团中央在各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服务总队” 。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是由志愿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开启了志愿服务稳步发展阶段。
1994年3月31日,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志愿服务组织——自然之友成立。与此同时,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各类型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不断扩大各地社区志愿服务力量。
1995年9月4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2011年8月12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行。这些国际活动表明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携手,不断融入志愿服务世界大舞台。

2002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派遣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服务,打响了中国海外志愿服务的序幕。
2008 年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志愿者们闪亮登场,汶川大地震的国殇中志愿者们挺身而出,中国志愿者犹如一张鲜活的名片向全世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正能量。
2013年底,中央文明委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各级各类志愿组织的活动。
时尚:从《志愿服务条例》到《政府工作报告》
2016 年至今,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志愿服务政策制定、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志愿服务国际化等四个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随着志愿服务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中国的志愿服务由“民间推动”为主逐步转变为“国家推动”为主的模式,志愿服务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时尚。其标志性的事件主要有:
2016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和志愿服务管理制度体系。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是我国国家层面首个志愿服务条例,将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2017年团中央发布第一部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全面推行青年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到2025年实现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1亿人等纳入规划。
这个阶段,.“互联网+”志愿服务快速发展。全国出现了非常多志愿服务的管理软件平台,包括志愿云、志愿汇、i志愿、志多星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超过几十个平台用于满足全国各地志愿服务的信息化需求,“互联网+”志愿服务快速发展。阿里“人人公益3小时”和腾讯“99公益日”网络平台成为其中的典范。

2017年12月15日,“一带一路”志愿服务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志愿者交流营在北京召开,进一步表明中国在推动国际志愿服务中的重大决心和承诺,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志愿服务舞台中的重要地位,志愿服务国际化不断推进。
这一阶段,我国志愿服务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国家及地方《志愿服务蓝皮书》、各行各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不断出版发布。
2018年,第一本《国际志愿服务重要文献选辑》出版;第一本《志愿服务概论》出版。与此同时,聚焦于具体操作层面,《志愿服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理论与方法》等理论转化成果也相继出版。这一系列书籍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志愿服务的理论化发展。
2018年至今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在国家建设和治理中的作用等。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今后志愿服务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升志愿服务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是下一步志愿服务的创新方向。
需要申明的是,这里的阶段划分、重要事件的选取,都是作为一般发展过程的梳理,不存在科学、权威之类,纯粹就是为了有个大致轮廓、印象,不当之外,多多见谅。